平凡崗位創佳績——記甘肅省勞動模范王慶勇
發布日期:2010-06-13作者:jtdqgzb點擊量:3789次
							自1989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王慶勇一直在公司生產一線從事電氣設備維修。他以執著的敬業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態度,十七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搏擊在技改的潮頭,彰顯知識的魅力。王慶勇是一個求知欲望非常強烈的人。1989年技校畢業,在崗位上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掌握了車間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情況。在工作中積極探索技術創新之路,以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多次在電氣設備的更新改造中解決技術難題。1999年底,在安裝橋式吊車變壓器時,遇到了做高壓電纜頭的難題,因為沒有做過,影響了工作。2000年他毅然參加了成人教育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習,為自己加油充電。工作雖然很忙,大大小小的維修較多,他總是想方設法擠出時間自學。原料車間因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等原因,設備電氣故障造成的臨停頻率很高。2002年他擔任班長后,每天24小時被這些大小設備牽著線,只要那跟線牽動了他,他拔腿就往車間趕,故障就能排除。經常性的維修,造成很多不便。為改變現狀,工作之余他就琢磨技改方案,近年來他和同事在公司專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先后完成了3號生料磨機進相機的開關系統、1號和2號生料磨機起動回路接觸器、1號吊車的配電盤和總滑線架子技改項目,為公司節約維修成本近30多萬元。2005年,原料車間三臺生料磨系統設備的連續、持續運行能力大大增強,分別達到92.77%,93.13%和88.96%,整體運轉率提高了15%,電氣故障停車率幾乎為零,再沒有影響過兩窯的熟料生產。
2005年,3號生料磨機旁新安裝的控制箱開停車電氣系統,是三位鎖式按紐,頻繁發生問題,嚴重影響磨機系統正常開停車,車間領導十分焦急。王慶勇在現場觀察、琢磨,下班研究控制箱圖紙、原理,翻查相關資料。最后用小型轉換開關替代原來的三位鎖式按紐,解決了大問題,創造了經濟效益。像這樣的小改小革不勝枚舉,這是他多年理論與實踐的凝結。持續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的豐富,知識面的拓寬,技能水平的提高,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用新技術創造新業績,他已鍛煉成長為企業技術專業能手,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高電氣技術裝備水平做出了貢獻。
受命于急難之時,張揚技能的至境。幾年前,天水公司產銷水泥僅55萬噸,原料車間三臺標量為10噸的橋式吊車負責聯合儲庫內礦石、鐵粉、粘土、熟料等物料的周轉工作,全年吞吐量為280萬噸,如今年吞吐量已達到400多萬噸。生料制備是水泥生產流程的上道工序,是“咽喉”,而吊車,則是“舌頭”。當時,由于設備老化以及運行能力等諸多原因,物料中轉已成為制約生產的“瓶頸”。2002年,車間為了扭轉吊車中轉難以滿足生產的被動局面,在吊車工段實行了“運修合一”管理措施。一年后,雖然有所緩解了“瓶頸”制約問題,但三臺吊車以及供電滑線的故障發生率仍很高,成了水泥生產中的難題。狹路相逢勇者勝!王慶勇扛起了改造電路滑線的重擔。他向車間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用2#、3#橋式車協調吊運,通過增加運行時間來承擔1#吊車的部分吊運任務,1#吊車盡量倒運協調好水泥磨的物料。利用吊車工吃飯休息或倒料時間交差作業,突擊搶修更換電纜、控制盤柜及開關,徹底解決線路老化問題。同時提出降低成本建議,將后端磨損不大的滑線電纜和以前換下來的接在一起使用。車間同意了他的方案。他帶領班組成員,披掛上陣,全力以赴投入了搶修。時值冬季,天寒地凍、冷風颼颼、粉塵大、高空作業、環境惡劣,給搶修帶來了很多不便。他和班組成員們發了狠,從牙縫里咬出一個字—“拼”!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拿下了這個攔路虎。此后幾年時間里,企業以每年產銷量遞增10萬噸的發展速度下,他和他的組員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精心維護著三臺橋式吊車,年年保證了生產經營任務的完成,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受到了職工們的好評。2004年至2006年連續三年榮獲公司“文明競賽”標兵稱號、2006年榮獲天水市勞模稱號、2008年榮獲集團公司勞模稱號。(張瑞華)

						
					
					        


